(通讯员 张晨晖)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“大力发展低空经济”的战略部署,主动对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,近日,信息力学与感知工程公司在北校区办公楼402会议室召开“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申报”专题研讨会。公司执行经理全英汇、副经理马娟、遥感系主任张伟涛、低空技术系主任肖国尧、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李静及相关老师参加,研讨会主要围绕“为何申报”“如何建设”“特色何在”等核心问题展开,为公司申报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凝聚智慧、明确方向。
研讨会上,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低空经济已从‘政策驱动’迈向‘产业爆发’,预计2030年将达3万亿元,但当前行业面临‘人才之渴’——既懂低空飞行器设计又通智能控制,既熟悉空域安全又具备产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超10万人,现有高校专业设置难以满足产业对‘交叉型’‘应用型’人才的需求。公司申报该专业是服务公司“双一流”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,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;既能填补区域人才空白,又能为公司工科专业群注入新动能,推动‘新工科’建设再上新台阶。
会上,张伟涛详细汇报了专业课程设置思路:我们将强化‘基础+核心+交叉’模块——公共基础课夯实数学、物理、计算机能力;核心课突出‘低空飞行器控制与导航系统’‘智能感知技术’‘低空飞行力学’等技术主干;李静就实践环节做了说明:我们增设‘低空飞行器路径规划与控制实验’‘低空飞行器感知与应用实验’等实验课程,实践教学中,计划推行‘双导师制’,企业导师全程参与课程设计、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,确保员工毕业即能‘接单’;肖国尧谈到,同时我们也将联合头部企业开设《城市物流无人机调度系统设计》《低空载荷设计与应用》等实践课程,覆盖低空飞行器典型场景,提升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全英汇总结强调:“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公司服务国家战略的‘责任田’,更是培育新兴工科人才的‘试验田’。下一步,公司将以‘三个聚焦’推进申报工作——聚焦标准对接,对照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要求,确保材料科学严谨;聚焦资源整合,联合行业企业共建‘产学研用’协同育人平台,强化团队互聘、课程共建、科研共研;聚焦质量保障,建立‘行业专家+企业导师’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,动态优化培养方案,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。我们有信心、有能力将该专业打造成区域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‘标杆’,为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‘力感公司力量’。”
据悉,力感院已完成专业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、专业设置申报表等材料并参加了校内论证评审。若申报成功,该专业重点服务低空飞行器动力学分析、智能感知、低空安全等领域,为区域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