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科教育

本科教育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本科教育 -> 正文

前沿讲座助力,海外经验分享 ——信息力学拔尖班国际创新实践周系列活动(一)

发布日期:2025-07-04 浏览量:

(通讯员 李清雅)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,加快推进"新工科"建设,6月23日至24日,太阳成tyc122cc举办信息力学拔尖班国际创新实践周系列活动之科研科普讲座。此次活动邀请公司多位老师,通过前沿课题研讨与海外见闻分享,为2024级拔尖班学子打造了一场融学术深度与国际视野的智慧盛宴。

6月23日上午,吴巍炜教授与刘涛平老师在南校区会议中心A101以《人工嗅觉特征值工程中的表界面科学、流体力学和智能算法》为题系统阐释了多学科协同创新。吴巍炜聚焦人工嗅觉特征值工程,详细梳理其发展历程,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力学问题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员工易于理解的知识。刘涛平则着重介绍人工嗅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,深入探讨力学与人工智能的关联,为员工打开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。

随后,张宝副教授带来由郑晓静院士编著的《“工程诺贝尔奖”--查尔斯・斯塔克・德雷珀奖》专著分享会。据悉,郑晓静院士自 2012 年开始筹划撰写此书,历经十载潜心研究与创作,于2023年正式出版。这部十年磨一剑的成果,将享有“工程诺贝尔奖”美誉的德雷珀奖及其获奖者的优秀工作全面呈现给同学们。张宝通过介绍集成电路、数字通信等里程碑式获奖技术,生动诠释了郑院士“鼓励和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及年轻学子致力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,特别是攻克‘卡脖子’技术难题”的著书初心,为拔尖班学子树立了工程报国的精神坐标。

当日下午,在南校区C楼110教室,李清雅、刘皓晨和郑守靖三位青年教师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,为拔尖班员工讲述国外科研生活经历。三位老师分别展示了在澳大利亚、英国和新加坡的生活与学习点滴,从独特的文化体验到严谨的学术氛围,从丰富的校园生活到难忘的科研趣事,生动的分享让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,极大地拓宽了员工们的国际视野,也为未来可能的海外科研之路埋下向往的种子。

6月24日下午,在南校区C楼110教室,安思奇老师通过《软体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》主题报告,对软体机器人的发展背景、独特优势及广泛应用做了全面介绍,并结合Science、Nature正刊前沿成果,细致剖析核心创新点与研究意义,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对软体机器人领域的浓厚科研兴趣。随后,赵梦华副教授通过线上方式开展《数学与力学:定量建模的思维构建》讲座,为员工们搭建起数学与力学在定量建模中的思维桥梁。通过杠杆原理、牛顿定律等经典物理现象,深入讲解了定量化语言在科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,并以半导体掺杂、冰川融化为例,揭示了不同现象背后可用类似数学物理方程描述的奥秘。最后通过介绍水动力学导航波、爆炸的马兰戈尼效应和水黾的运动,引导员工领略力学之美。

据悉,作为信息力学拔尖班国际创新实践周的首场活动,本次科研科普讲座通过前沿学术研讨与海外经验分享相结合的形式,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学科发展动态,更激发了科研创新热情。后续还将陆续推出科学大讲堂、外出实践等系列活动,持续为拔尖班员工提供多元化的成长平台。